-
第五屆全國社區互助農業大會在上海開幕
近40位中國三農文化領域的專家和學者,20余家國內主流媒體出席會議。參與此次論壇的主要有政府官員、企業家、研究者、市民,還有來自日本、意大 利等國農場主代表,約300人參會。詳細>
- 伍江:中國的現代化取決于農村的現代化
- 溫鐵軍:將農業發展與人文社會多樣化相結合
- 婁永琪:當前中國鄉村設計有名無實
- 嚴曉輝:雖沒掙到錢 生態農業的嘗試也有意義
- 鐘芳:發揮生態農業互助網絡功能
- 藤田和芳:相信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會走得更好
-
鄭逢喜:怎樣的系統才能真正幫助小農?
在臺灣要掛有機,必須要通過認證,不然的話只要打個有機,他就要來查你。在食品內部,食品可追溯系統,基本上是企業一定要建立一個很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公司、合作社,就是要把內部的系統建立完整,再來推PGS才有可能。
- 鄭冰:蒲韓社區是我們農民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家園
- 王平年自曝茶園經營:從做媒體到做茶平臺定性難度大
- 王寧:從40后到90后 共同助力生態農業互助網絡
- 嚴曉輝:綠盟并非沖商業利益 實為平臺多方共生關系
- 常天樂:中國農戶想做生態農業很難農夫市集致力改善
- 楊賽丹:參與式保障體系的本土實踐反思
- 周海燕:隆化合作社參與式保障體系建立的分享
多元主體與參與式保障 |
|
---|---|
主持人 | 鐘 芳(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研究部主任) |
嘉 賓 |
鄭 冰(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社區理事長) 王平年(廈門小山羊茶園發起人) 王 寧(河南登封“歸樸農園”創辦人) 嚴曉輝(國仁城鄉科技發展中心總經理) 常天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負責人) 楊賽丹(上海農好農夫市集代表) 周海燕(參與式保障體系研究會(籌)秘書長) 鄭逢喜(中華有機農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周澤江(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亞洲理事會) |
-
張孝德:使中國走向世界的恰是中國的鄉村
今天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來自于主流的西方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最大的特點是分析的碎片化,這種碎片化的思維方式,用這種思維、模式、理論來研究中國鄉村的時候,中國鄉村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 呂新雨:鄉土之于農民 鄉土主義之于小資
- 胡項城:鄉土文化源頭在農村 鄉村是中國最重要核心
- 浙江村官吳艷霞:一個村有文化就不會窮
鄉土文化與生態文明 |
|
---|---|
主持人 | 郭春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主任、教授) |
嘉 賓 |
呂新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胡項城(上海金澤鄉土文化研習站(籌)創始人) 吳艷霞(浙江慶元縣月山村村主任) 張孝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 |
-
蔣高明:用生態農業改變中國懶人農業現狀
中國現在為什么吃飯變成一個大問題,糧食出現了一個什么問題?現在來看,從質到量都出現了問題。從量來看,農業部一直在公布九連增,但是估計十連增是不會出現了,我們的量是出問題了。從質來說就是因為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使得糧食生產越來越沒有利潤可賺了,導致了谷賤傷農。
- 陳袁華:未來農業一定是真正體現國民經濟收入的根本
- 袁清華:農業要挖掘歷史 非簡單在現代機器中找未來
- 薛翠:講述來自巴西三農問題的一線調研心得
農業安全與可持續農法 |
|
---|---|
主持人 | 周 立(中國人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
嘉 賓 |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員) 陳袁華(大司農網營銷總監) 袁清華(小毛驢市民農園副總經理) 薛 翠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
-
分享收獲陳力:有CSA,無所畏
分享收獲是誰?是中國CSA真正的踐行者,我們已經在通州區西集鎮馬坊村租住了一個小院,目前辦公場所、灶臺、柴火、熱炕齊備,已經開始工作。我們期待從一兩戶農民的合作開始,逐漸在鄉村中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多的在地化農民參與,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協助他們形成自我監督、合作機制。
- 朱榮才:填補中國黑花生種植標準的空白
- 鐘文彬:現在的經濟已不是產品經濟 而是體驗經濟
- 齊莉莉:新農業在社會化營銷時代迎來新契機
- 孫恒:建立工人社區互助的經濟網絡
- 郝冠輝:社會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 劉海濤:大樹公益果美社企之于CSA聯盟
新農業發展路徑與全產業鏈營銷 |
|
---|---|
主持人 | 張曉燕(北京魚躍天池投資咨詢公司董事) |
嘉 賓 |
朱榮才(遼寧綠色芳山有機食品公司總經理) 鐘文彬(闖字品牌顧問機構創意總監) 陳 力(北京分享收獲創始人之一) 齊莉莉(廣東創意經濟研究會秘書長) 孫 恒(北京工友之家總干事) 郝冠輝(廣州沃土工坊負責人) 劉海濤(大樹公益果美社企創始人) |
-
鐘芳:把循環農業概念深入農業大設計
在這個項目里,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一方面設計師背后需要有很多真實的技能,真實的對農業知識的掌握,一方面又要告訴我的同事們,有可能挑戰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真正和大地打交道的。
- 雷炯:用仙橋模式探索中國城鄉平衡發展之路
- 鞏淼森:社區農業在城市里并不是很成熟的階段
- 劉新:以社區互助農業的理念設計創新食品網絡
- Ezio Manzini:中國CSA發展應建立更多的試驗區
大設計視角下的城鄉關系 |
|
---|---|
致 辭 | 婁永琪(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 |
嘉 賓 |
劉 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鐘 芳(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講師) 雷 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碩士研究生) 鞏淼森(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Ezio Manzini(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系教授) |
-
跨界對話:當農業遇上設計
在本公開論壇中,中國“三農”問題的最早提出者溫鐵軍教授將對話頂級意大利設計學者Ezio Manzini,共同探討“大設計”視野中“新三農”的可行之路。詳細>
- Ezio Manzini:社區互助農業可改變城鄉關系
- 溫鐵軍:中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強調社會參與
- 公開論壇:當農業遇上設計現場問答
- 跨界對話:讓農業回歸社會
邀請不同學科背景的資深學者和實踐者,直面長期以來的種種“偏見”與“定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討“讓農業重新回歸社會”的意義。詳細>
- 雷啟立:未來農業發展須以農民為主體
- 王曉明:農產品價格太低制約中國農村發展
- 公開論壇:讓農業回歸社會現場互動
-
第五屆CSA大會閉幕式:五大分論壇點評
參與式保障和社區互助農業和國際接軌還遠遠不夠,一定要盡早的全面和國際接軌,逐漸做到中國的參與式保障和社區互助農業能夠被國際廣泛接受和認可,并最終領先國際有機界。他們叫社區互動或者是支持農業,早上有人提出,溫老師說是不是我們要叫一個新的名字,我們告訴他們我們比他們更超前,更領先。詳細>
- Ezio Manzini教授:農村和城市是一種互相支持的關系
- 婁永琪:“設計 三農”模式助力中國農業文明建設
- 溫鐵軍:社會化是農業三產化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