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谷網首頁
|
新聞
|
市場
|
公司
|
科技
|
品牌
|
消費
|
生活
|
奇觀
|
論壇
時間:2012年11月30日-12月1日 地點: 中國人民大學
1
2
3
李里特:讓農民過上現代人體面的生活
吾谷網編輯在現場進行微博報道
全國社區互助農業經驗交流會開幕式致辭
導語: 起源于日本、興盛于歐美的CSA是一種回歸到為本地社區提供食物生產的小型農耕模式,農民和消費者互相支持,共擔農業生產風險并共享收益。這種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互動、保護環境的農業模式,是可持續生活的基石。
溫鐵軍:中國四千年傳統農業文明不能被糟蹋了
什么叫有機農業,幾千年的農業傳統文明就是有機農業,難道還需要什么城里官員拍腦袋定標準嗎?
[詳細]
周澤江:做有機農業 國內比國際更難
陳奕捷: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現狀與展望
白曉蕓:慢食及可持續食物生產
石嫣:CSA是化解城鄉食物安全危機的必然
嚴曉輝:小毛驢市農園經驗分享
日程
議題
交通
嘉賓
論壇一:鄉土社區的現代進程
張和清:綠耕城鄉互助社經驗分享
半個世紀以來,以資本為主導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主流的全球化發展方向,憑借工業化、土地商業化、都市化、消費主導的發展模式,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詳細]
周立:小農經濟與食品危機下的“一家兩制”
歐寧:碧山豐年祭的實踐與思考
高一程:城市郊區社區互助農業的困難與挑戰
楊云標:從勞動號子到合作社豐碑的歷史懷念
張俊娜:社區大學是營造在地化知識系統的重要載體
何慧麗:愛生活愛故鄉就是促進鄉土社區新型現代進程
論壇介紹:
農業有問題,但從來不只是農業本身的問題?!叭r”問題與危機的發生,一直也伴隨著無數或隱或現并日漸多元的緩解性探索與創新性實踐,這些實踐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它們既是在地性實踐,更是充滿全球視野的反思與展望,共同思考現代化與城市化浪潮席卷下鄉村的未來與出路。本論壇邀請各區域長期關注這一議題的研究者與實踐者,希望為大會討論的展開鋪墊下更為廣闊的視野與線索。
[主持人]趙月枝:西蒙弗雷澤大學副院長
張和清:中大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教授
周立:人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歐寧:《天南》主編 “碧山計劃”發起人
高一程:四川郫縣安龍村CSA實踐者
楊云標:安徽阜陽南塘興農合作社理事長
張俊娜: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秘書長
[總結]何慧麗:人大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后
論壇二:生態農場的經驗與創新
丹尼爾:瑞士CSA農場的歷史和模式
在瑞士一個農夫的貿易聯盟一直支持瑞士的CSA,在瑞士西部有一個CSA自發組織的同盟會被建立起來。他們提供怎樣運行CSA,從哪里可以獲得支持等可行性建議。此同盟會也精心制作了一本CSA的證書,它規定了CSA自發組織的章程,設置了CSA的特征。
[詳細]
弗朗西斯卡·瓦爾塞奇:意大利多功能農場的啟示
張舜堯:生態農場與休閑農業發展
鐘芳:國內現有生態農場模式比較
張志敏:應該給公民一個愿意成為農民的理由
李華:培養“三科”農民是未來發展趨勢
論壇介紹:
城鄉交界的地方,我們把它想象成一條繩子,CSA生態農場就像一顆珍珠,當我們想象著中國城鄉 交界的那一條線,掛滿一顆一顆CSA珍珠的時候,那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各個農場的創意和彼此激發出來的能量正面而有力。城鄉交接的地方,掛滿珍珠,這樣的珍珠既保護著我們的城市,也保護著我們的農村和現代人的心靈故鄉。
[主持人]賀燦飛:北大城市與環境教授
丹尼爾:英國永續農業協會成員
弗朗西斯卡:米蘭理工大學博士后
張舜堯: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培訓班講師
鐘芳: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張志敏:有機農莊莊主
[總結]李華:北京農學院經管學院院長
論壇三:市民組織與消費者參與
尹瑞慶:社區農園管理與市民參與
現在我們很多的問題就是不透明。這幾天微博正在討論雞蛋的問題,某一個農場的雞蛋是不是喂了轉基因豆粕。如果是去年消費者也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今年為什么?消費者水平在不斷提高。他提出來農場雞的飼料是喂了轉基因的豆粕,你還能不能叫有機產品,這個東西為什么不告訴我。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其實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透明不透明。
[詳細]
徐曦:消費者組織與共同購買
馬靜雯:如何架起一座真誠溝通的橋梁
常天樂:國內農夫市集的組織與發展
呂新雨:如何推動多樣化多元性的農業生態發展
論壇介紹:
“社區互助農業”更通俗的講,是消費者(市民)積極參與到農業當中,既可能是農業生產本身,在城市或者農村中尋找一小片土地,成為兼職農夫,也可能是更廣義“食物網絡”的重新構建與組織。本論壇的主持人與發言人都有著長期的消費體驗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他們將與您分享各自生動又富有啟示性的“另類”消費故事。
[主持人]黃瑜:香港中大人類學助理教授
尹瑞慶:小毛驢勞動份額成員
徐曦:上?!安藞F”創始人之一
馬靜雯:怡游健康生活館創始人
常天樂: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IATP官員
[總結]呂新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論壇四:社區規劃與農業設計
謝英?。荷鷳B建筑與社區營造
剛才主持人講的蓋房子和社區、農村是息息相關的。為什么說農民自己蓋房子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因為建房這件事情在城市里面的人是消費行為,但是在農村他是生產行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但是我們在推動這些農村的重建過程中,這個觀念始終都沒有搞清楚。
[詳細]
雷炯:上海崇明“設計豐收”實踐與創新
張光瑋:日本傳統社區營造
劉娟娟:兼農住宅的理論與實踐
婁永琪:城鄉交互思維的轉變
論壇介紹:
如果將農業生產與農民生計結合起來看,“三農”問題更需突顯的一個面向是作為社區意 義上的“農村”問題。那片土地與村落,既承載了農民的生產活動,更負擔著農民日夜晨昏的 生活。如何拓展“生產”的多種可能性,如何將“生產”與“生活”進一步結合起來,如何讓農民在“安居”的基礎上真正“樂業”,則需要建筑、規劃等領域更多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創意。
[主持人]孟凡喬:農業大學副教授
謝英?。骸班l村建筑工作室”創立人
雷炯:同濟大學、米蘭理工大學雙碩士
張光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后
劉娟娟:華中科技大學景觀系講師
[總結]婁永琪: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論壇五:青年返鄉與農業創業
魏長:從學農到務農——農大畢業生的生態創業
我們不是專門找有錢的客戶,而是給有需要的,有病痛的這些人服務。我們還是期待跟消費者有更多的溝通,我們每個月出版一期的南瓜藤。目前有100個消費者訂購我們的蔬菜,并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夠經常到農場來參觀的,8個家庭每個星期溝通一次,做成類似簡報一下,把消費者的心聲,把我們的理念傳遞出去。
[詳細]
王寧:返鄉青年的探索之路(大學生—村官—農夫)
李學友:新農民的微博賣菜故事
張斌:他鄉也是故鄉——返鄉青年的新探索
梁鴻:農民上樓后到底失去了什么?
論壇介紹:
面對親人要求“逃離農門”的壓力與父老鄉親們光宗耀祖的期待,返鄉之路如何迂回曲折?返鄉者意義上的故鄉是否僅包括生我養我的那片土地?無論大學生、第二代農民工,還是無數未曾離鄉卻已經遠離土地的農村青年們,是否簡單重復80年代以來以個體模式和單純增產增收為特征的鄉村致富之路?新的農業創業如何帶入生態的視角,并以此為契機推動社區重建?
[主持人]潘家恩:國仁城鄉法人代表
魏長:福建閩侯佳美農場創始人
王寧:河南登封歸樸農園創辦人
李學友:四川成都郫縣安德鎮園田村村民
張斌:姬山書院秘書長
[總結]梁鴻: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
論壇六:適用技術與傳統農業
袁勇:農民田間學校與農技推廣
我們的生態技術在不斷普及,以前是靠政府補貼和行政命令都難推廣的,現在農民自愿使用,產量一般都和常規的產量差不多,產品的種類也非常多。為什么會有這些效果?我認為是三個原因:第一,問題導向;第二,敬天愛人;第三,整全系統。
[詳細]
唐冠華:用技術與永續生活方式
劉小平:有機農業種植經驗分享
曲再紅:有機農業體系中的投入品使用
孟凡喬:有機農業的意義不在于生產安全產品
論壇介紹:
適用技術是被后人譽為“可持續發展先知”的英籍經濟學家E.F. 舒馬赫在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中的重要思想,它不僅是個技術命題,同時也是現代生態危機下的哲學命題。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蘊含著大量的智慧、人生態度與哲學思考,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與石油危機下的各種農業轉型經驗結合互動,為當下實踐者的行動提供信心與思考?
[主持人]汪明杰:晏陽初平民教育理事
唐冠華:多媒體設計師
袁勇:四川簡陽東溪鎮農技推廣主任
劉小平:農藝師、有機農場主
曲再紅:沱沱工社生產總經理
[總結]孟凡喬:農業大學副教授
生態農業互助網絡的思路、建設與推動
溫鐵軍:要學會在小資產階級的汪洋大海里游泳
小資產階級善終不善和,就不往一塊兒合。當年如果不是毛老頭權威大,人家揮揮手農民搞合作社,今天換上誰,你再揮,揮一百下也不合。你說你怎么弄?我們在村里折騰這么多年,我是從大包干年代就在搞農村政策,我干了三十年的農村政策,我們下了多少鄉,知識分子在書齋里面、在辦公室里拍腦殼,我發一個文件,我如何惠農,那是拍腦殼。
[詳細]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鐘芳:生態農業互助網絡的基本構建方式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石嫣:CSA核心理念就是分享
南馬莊村支書張硯斌:信任是品牌影響力的關鍵
圓桌介紹:
在“食在當季、食在當地”的理念被慢慢接受之后,如何讓消費者在合適的時間收到合適的菜品,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共同但不無挑戰的核心難題。面對日益增多的消費者需求與期待,如何擺脫傳統簡單的手工操作模式,讓前沿信息技術和現代物流管理等諸要素加入農場運營中?如何讓資本成為中小型農場提升的推動力量又能堅守CSA農場自身特性與獨特優勢?
農業新力量--社會企業的創新途徑
溫鐵軍:企業應該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你說一個企業在報紙上打廣告得多少錢,讓電視臺我們開這個會,前一天北京電視臺做了一個半小時的記錄,半小時在北京電視臺做一個企業片得多少錢,所有這些我們現在做到的幾百家國內外企業跟著你報道,那個東西是社會,不是經濟,說白了怎么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信用,經濟回嵌社會,這是很好的研究生論文話題,你怎么選題,這就是選題。
[詳細]
全球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代表周澤江:PGS(參與式保障體系)發展前景寬廣
馬靜雯:利用網絡營銷提高品牌競爭力
李學友:微博一定要做到真實新鮮
長沙農場代表:農場經營需要多元化管理
圓桌介紹:
生態農業是合作型農業,它不僅是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合作,也是人與人的互助與合作。近年來,生態農業的話題在全國各地迅速興起,更有眾多有志之士投身生態農業領域,如何在農業經營、技術、農產品流通、農業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互助合作,是CSA大會多年來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一起探討生態農業互助網絡的建設,共同推動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何慧麗:農村社區我們在行動
呂新雨:構建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之外的企業模式
李華:發展生態農場一定要因地制宜
婁永琪:設計師應該給農民提供設計支撐
孟凡喬:傳統農業不意味回歸到原始
生態農業互助網絡成立儀式
潘家恩:逆城市化和后三聚氰胺時代的青年返鄉與生態創業
遲仁立:農機農藝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
邱建生:愛故鄉計劃——發現故鄉之美
周澤江:做有機農業 國內比國際更難
第四屆全國CSA大會嘉賓名單
女博士的新冒險:石嫣新的農業計劃叫分享收獲
人大博士建“大水?!鞭r場種植生態菜
全國社區互助農業(CSA)經驗交流會11月30日在人民大學開幕
深圳白領圈地自種特供菜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起步
第四屆全國社區互助農業(CSA)經驗交流會日程
第四屆全國社區互助農業(CSA)經驗交流會乘車路線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