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德:回歸鄉村的幸福生活
我們為什么需要鄉村,其實真正的鄉村都和一個東西永遠不變了,幸福,我們今天談到無論是石嫣,還是馬可,還是種中藥的,你會發現今天在世界范圍內,整個世界在轉型...詳細>>
主辦單位
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 21紀教育研究院 中國愛故鄉文化促進會(籌) 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者協會協辦單位
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 中央民族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北京鳳凰耕讀書院 《有機慢生活》雜志社 古村之友贊助單位
香港施永青基金 北京永青農村發展基金會鄉村文化活化發展故事發布
-
專家點評
我們說今天似乎在這樣子一個建設、一個是破壞中不得不二選一,培田讓我們看到生計,生態的統一,正是培田人主張的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詳細> --潘家恩 重慶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
專家點評
瓷文化的活化傳承,一定要有一套非常有效的規劃和機制,除了這些東西之外,特別特別的要體現出要使瓷文化活化傳承,就要有持續力,持續力核心的關鍵就是廣大村民的參與...詳細> --呂福新 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 -
專家點評
山西原平的經驗,其實并不僅僅只有精神,更重要的構造了生命的共同體,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祖輩在這里埋葬,父輩在這里勞作,我們孩子在這片土地上學習...詳細> --韓春暉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
專家點評
白金做的這樣事情,中央政策文件說要接二連三,要跨二進三,讓第一產業不僅僅發揮第一產業功能,白金做的事已經接二連三,跨二進三,直接進入服務業...詳細> --周 立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
專家點評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是在用字,是在寫字,尤其是我們還有多少人在用毛筆寫字。我們缺少這樣一種和文字的親近,也就缺少了對文字的這樣一種敬畏...詳細> --張健武 山西省社科院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山西楹聯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
專家點評
孝道也是生產力,而且這個生產力推動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進步,而且是物質財富說解決不了的,我們人類,我們的鄉村精神文化的發展...詳細> --張孝德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
專家點評
這樣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引領社會的實踐經驗,在當今中國精神的和觀念的,對于處于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當中的焦慮的迷盲的中國社會而言,將是一種撫慰...詳細> --劉 忱 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
專家點評
剛才看了這么多農民畫,仿佛帶我們走近了栗子房,感受到了栗子房農民畫豐富多彩。栗子房的農民畫已成為當代的一種文化現象,成為栗子房當地老百姓的一種生活的方式...詳細> --李躍亮 麗水技術學院美術副教授 麗水油畫院副院長
鄉村文化建設縣長論壇

主題:鄉村文化復興與鄉村文明建設
黃亞平:德孝文化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王峻:文化引領 鄉村重新煥發活力的靈魂 徐振宇:生態立縣 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之路 王小榮:鄉村文明實踐行動進行時 蔡同芝:儒風孝道源源不斷滋養著鄉村主持人:
朱啟臻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發言人:
黃亞平(運城市鹽湖區宣傳部長、副區長) 王峻(松陽縣人民政府縣長) 徐振宇(衡陽縣縣委黨委、副縣長) 王小榮(龍泉市市委書記) 蔡同芝(泗水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鄉村文化價值國際對話

主題:生態文明時代的命運共同體與鄉土文化價值
柯布談農民和農村的事情 苗建時談中國傳統道家思想 詹妮弗?蘭徹:西方環保者與道家思想 馬可:時尚設計來源于自然以及對鄉村的眷戀 溫鐵軍:鄉村文化復興事業重要的是后繼有人 簡?吉伯里特:從培育中草藥的角度來運作小農場 克瑞斯?巴格特:把鄉村的特色和活力帶出去 石嫣:生態農業還要強調人與人的關系 帕翠亞?倍婷:最好的食譜是亞洲食譜周立:找回農業本身價值主持人:
王治河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發言人:
柯布(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 苗建時(女王大學文化研究項目主任) 詹妮弗·蘭徹(加拿大女王大學博士) 馬可(無用設計生活空間創始人) 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簡·吉伯里特(紐約高瀑園中草藥保護基金會主席) 克瑞斯·巴格特(有機農耕事業投入者) 石嫣(公眾營養與全國健康家庭聯盟健康傳播大使) 帕翠亞·倍婷(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周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分論壇
鄉村文化時代價值解讀與再發現
詩意棲居的鄉村設計
古村活化保護與鄉村文化薪火傳承

鄉村文化時代價值解讀與再發現
梁清民談梁漱溟與鄉村建設 魏玉棟談美麗鄉村建設 劉媛: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社會落地 新吉勒圖分享實踐經驗 李人慶對鄉村時代價值的解讀 哈希扎西多杰談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楊昌興:鄉村文明的守護者 安金磊: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讀鄉村問題 巴德成林:發展合作創造美麗鄉村 胡敬萍談牧區問題的研究主持人:
呂福新 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發言人:
梁清民(中國孔子基金會梁漱溟研究中心) 魏玉棟(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主任) 劉媛(NGO組織的北京地球村環境中心) 新吉勒圖(克什克騰旗返鄉創業公益新青年) 李人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哈希扎西多杰(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 楊昌興(遂昌縣西畈鄉舉淤口村村支書) 安金磊(棗強縣馬屯鎮東紫龍村村民) 巴德成林(玉樹縣結古鎮甘達村福滿合作社發起人) 胡敬萍(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持人:
陳進國 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發言人:
朱啟朋(天津大學建筑學碩士) 陳云崗(香港城市經營研究院院長 李躍亮(麗水油畫院副院長) 梁金(成木寸鄉村細作創始人) 陳進國(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
古村活化保護與鄉村文化薪火傳承
王鶴然:鄉村建設需要清晰的大原則 田丹:古村落活化就是讓人活下去 龍叢:資本與農村聯姻,是一場婚姻而不是婚禮 湯敏:古村的保護和活化是一場社會改良行動 方永灼:過度的投資是一種破壞 朱勇:理想的鄉村旅游是沒有旅游的旅游主持人:
湯敏 古村之友全國志愿者網絡發起人發言人:
王鶴然(中國古城年鑒執行主編) 田丹(北京田園詩畫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 龍叢(黔東南州發改委主任) 湯敏(古村之友全國志愿者網絡發起人) 方永灼(《中國旅游大典》總策劃) 朱勇(浙江省縉云縣河陽古村落管委會主任)文化人下鄉與新文化復興
鄉村啟蒙教育與鄉村文化傳承
鄉土文化保護和鄉村博物館建設

文化人下鄉與新文化復興
毛征財:文化人下鄉和新文化復興 鐘長林:傳承農耕文化血脈 守護生態秀美鄉村 陳有才:“農家書屋”承載起文化強村夢 劉紅慶:鄉愁與鄉音傳承 吳國先談民俗文化 鄭輝:活化傳承區別于保護 劉忱:文化人下鄉和新文化 黃志友:尋根鄉土再造故鄉 孟登迎:鄉建青年需要互助、共同擔當主持人:
潘家恩 重慶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發言人:
毛征財(福陽鎮西昆孔子文化耕讀園聯合發起人) 鐘長林(江西撫州市水利局調研員) 陳有才(鹽湖區金井鄉西王村鄉村圖書館館長) 劉紅慶(作家,中國音樂學院研究員) 吳國先(四川郫縣民俗博物館館長) 鄭輝(武強年畫傳承人) 劉忱(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學教研室主任) 黃志友(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孟登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
鄉村啟蒙教育與鄉村文化傳承
鮑喜堂:教育實踐的本質是化民成俗 許國輝:留守兒童和留守教師都需要生命教育 李巖:厚德、開慧、雙修 楊為荷:老師要帶著孩子們開開心心的學習 楊貴平:文化是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鄭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 秦東魁:父母應該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徐冬英:傳承文化,培育陶母精神 葛瑪周扎活佛:快樂要從自己的心開始 黃曉星:創一個家庭式的幼兒園主持人:
劉云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發言人:
鮑喜堂(華夏鄉村兒童啟蒙教育項目顧問) 許國輝 四川大邑縣活知識幼兒園創辦人) 李巖(北京鳳凰耕讀書院行政院長) 楊為荷(河南郝堂村小學校長) 楊貴平(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負責人) 鄭冰(山西永濟市蒲韓社區理事長) 秦東魁(眉縣博愛圖書館理事長) 徐冬英(陶母堂文化教育有限公司) 葛瑪周扎活佛(青海措池村寺廟管委會主任) 黃曉星(廣東遂溪留守兒童幼兒園創辦人)
鄉土文化保護和鄉村博物館建設
龔世揚分享廣西建設鄉村博物館經驗 王培永分享沂南生態博物館實踐經驗 楊德祿介紹洼里博物館 張思恩介紹新縣西河灣美麗鄉村建設經驗 岳安龍:鄉村民俗文化未來的發展問題 魏志龍:力求保留村落自然歷史特色 楊玲:鄉村對于文化的延續非常重要 王丹:要對村民懷有敬意主持人:
童梅 “同道”故事會創建人、清華精品酒店創意人發言人:
龔世揚(廣西民族博物館的負責人) 王培永 山東沂南縣沂蒙山村文化博物館館長) 楊德祿(北京洼里博物館館長) 張思恩(河南新縣西河糧油博物館館長) 岳安龍(山西太行三村生態博物館館長) 魏志龍(江西贛南師范學院鄉村博物館博士) 楊玲(九三學社中央部長) 王丹(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圖說現場
全體參會人員行感恩禮
山西光村村民現場表演口書
山西永興村農民詩詞作品展示
遼寧栗子房村向論壇贈送農民畫
內蒙古牧民歌唱《我和草原有個約定》
復興鄉村文化倡議書分享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表演
鄉村活化故事之村頒獎